当前位置:智慧供热网 -> 技术 ->
能源巨变
车间里的轰鸣声慢慢归于寂静,高大散热塔的白烟逐渐消散……2017年3月18日9时30分许,位于高碑店的华能热电厂一期5台燃煤机组全部停机备用。
这是北京四大燃煤热电厂中最后停机的一座,北京本地发电进入无煤时代!
至此,北京成为全国首个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城市。为了这一天,北京努力了近20年。
在这座人口2000多万的世界级超大城市,既要在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约束下确保能源安全,又要在保卫蓝天的环保重压下加速实现能源结构调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北京不断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压减燃煤,最终完成了从以煤为主的污染型能源结构,到以天然气、电力为主的清洁型能源结构的巨变。
市发改委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优质能源消费比重达到94.3%,稳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达到国际发达城市水平。北京能源结构的成功调整,也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范本。
电采暖入户胡同煤铺消失
2014年初,乍暖还寒,东城区干面胡同41号。昔日繁忙的干面煤厂冷冷清清,这是东城区的最后一批胡同煤厂。
和每个冬季没啥两样,金泰集团门市部主任程方义和送煤工弟兄们干劲十足,奔走着为胡同居民送完了最后一车煤。想到要彻底告别干了半辈子的煤炭,老程心里五味杂陈。
“煤炭行业不会倒!”32年前,程方义刚入行时,老师傅的这句话总在他耳畔回响。根据金泰集团(原北京市煤炭总公司)民用煤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北京民用煤煤铺在上世纪90年代初时最多,达到了315个。西北风一起,储蜂窝煤和囤白菜,就成了京城百姓的“入冬两件事儿”,最高峰时,整个金泰集团一年供煤200多万吨。
所有的胡同煤厂都是“前厂后店”式,现场砸制蜂窝煤,1分钟能砸50块。一到秋冬季,煤厂就加班加点生产,胡同里黑煤渣遍地,粉尘满天飞,顺着煤渣的黑印儿肯定就能追到煤厂去。一下雨,黑汤儿顺着路边直流。
说起过去那些烧煤取暖的日子,西四北二条49号院的武丕显连连摇头:“可别提了,一到冬天就来回倒腾煤,弄得满屋子是灰,煤烟味儿特呛人,夜里还提心吊胆怕煤气中毒。”
不仅是胡同人家的小煤炉在冒黑烟,全北京供热、发电、工业生产领域的大型燃煤锅炉也越来越多,林立的大烟囱几乎成为经济繁荣的象征,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地的拉煤火车,排着队向京城进发。
数据显示,1990年至1998年间,北京市每年增加约140万吨标煤,年均增长约4.46%,煤炭和焦炭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高达41.5%,在燃料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达到75.3%。
滚滚烟尘中,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少。
国网北京电力营销部副主任龙国标清楚地记得,1998年那年冬天,北京上空变得灰蒙蒙的,人们的嗓子也感觉特别不舒服。“那时候还没有PM2.5的概念,但空气的严重污染成为关注焦点,煤改清洁能源,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了!”
为减少燃煤污染,从2001年起,本市开始试点“煤改电”,也就是在平房区用电采暖取代蜂窝煤炉的供暖方式。自此,金泰集团的供煤量开始逐年下降,老城区300多个煤炭销售点也逐步撤并。
每天早晚,武丕显都会对着电表记下当天的电表示数,在自己制作的“煤改电实时监控记录”表上做好电费记录——记账,是他在告别烧煤的日子后形成的习惯。根据他的账本记载,他家一个冬天的取暖费2100元左右,由于国家补贴电费,自己只掏700多元即可过冬。
2015年12月底,随着30万户胡同居民全部“煤改电”,东、西城的市民再也不需要烧煤取暖。到2017年,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最后的7家煤铺也全部谢幕,天然气和电力成为北京家用能源的绝对主导。
如今,程方义成了金泰集团玉阁公寓的门市部主任,和他一样,很多送煤工人脱下沾满煤渣的工服,换上西装打上了领带,精神抖擞地从煤厂走进了写字楼。金泰集团副总经理付海智说,每一个关闭的煤站根据所在地周边的环境和市场需求,陆续改造成了养老院、菜市场、宾馆、连锁公寓等。煤厂重生,仍旧为京城百姓送去温暖。
清洁能源的变革,还在进一步向北京乡村推进。近日,随着475个村、18万户的“煤改电”配套电网工程完工,北京“十三五”期间“煤改电”改造任务提前两年完成,全市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截至今年10月底,北京地区电采暖用户已突破120万户,规模为全国之最。
弃煤改气 热电厂绿色转型
2004年10月27日,北京迎来一位重量级“客人”——体重330吨的燃气轮机。躺在100多对车轮的超级大货车上,燃气轮机在工人们徒步护送下,安安稳稳地跨过了北京边界,净重248吨的发电机定子紧随其后。
一路上通过的桥梁全部加固,沿途绕不开的个别过街天桥为它拆除,警车全程护驾,4条高速路实行封闭……“巨无霸”进京声势浩大,在北京境内跋涉10天后,终于在11月7日凌晨4时,抵达京丰燃气发电厂门口,也掀开了北京热电厂绿色转型的大幕。
京丰燃气发电厂之前叫北京第三热电厂。热电厂党委副书记赵立群1989年进厂的时候,这里运转的还是三台功率1.2万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燃煤机组,烟气直接排放到空中。“当时电厂的任务,只有完成发电供热的硬指标,根本不考虑环保的事儿。”他清晰地记得,那时候下班一抹自行车车座子,手上全是灰,是比沙尘细一点的粉尘粒。
这样的粗放型发电供热模式,在北京空气质量异常的警报拉响后被重新审视。
2001年2月,《北京市能源结构调整规划》出台,明确“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根源之一”,并制定了未来5年至10年间北京能源结构调整方案和优质能源发展方向。
2008年4月30日,赶在奥运会之前,京丰电厂关停了服役多年的燃煤火电机组——天然气开始代替煤炭登上了北京热电系统的历史舞台。
燃煤改燃气,京丰电厂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终于敢穿白衬衫了!”赵立群说,改用天然气后,电厂的环境脱胎换骨: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燃煤机组的42%,氮氧化物排放量不到燃煤机组的20%,粉尘和硫的排放量几乎为零。
奥运盛会之后,一个更大胆的计划浮出水面。
“北京四大电厂都靠近市中心,技术指标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在2009年11月的一次北京电力结构调整座谈会上,国家发改委、北京市政府和相关能源企业各抒己见,一个重磅议题抛了出来——华能、国华、高井、石热四大燃煤热电厂全面改造,建设四大燃气热电中心,实现北京电力结构的重新布局。这意味着已经运营成熟的燃煤电厂必须关停或搬迁,建设全新的大型燃气电厂。
牵一发动全身,热电系统的彻底转型遭遇技术风险、资金投入、人员分流安置等千难万阻。
2015年3月19日,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京能集团石景山热电厂关停,老师傅们眼含热泪跟工厂告别,要知道,被关停的可是4台正当“壮年”的燃煤机组。“为了北京的蓝天白云,京能石热用实际行动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副厂长李染生说。
对北京这座特大城市而言,能源转型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天然气供应安全。
仅以太阳宫热电厂为例,每年的耗气量就将近7亿立方米,如果四大热电中心全面运营,天然气的巨大消耗能否获得稳定可靠的气源保障?在中国天然气资源短缺的能源格局下,北京的天然气的“胃口”一度遭到不少专家的质疑。
能源结构升级,天然气供应必先破题。四大热电中心建设计划敲定之际,北京也开始全力拓展气源:在陕京管道一线、二线的基础上,北京与中石油联合投资建设陕京三线、四线,启动大唐煤制天然气项目,建设曹妃甸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等工程,逐步构建“三种气源、六大通道”的长输供应体系。
历经8年建设,2017年底,四大热电中心全面运营,新投产燃气供热能力达8600万平方米,关停燃煤装机200万千瓦,每年压减燃煤920万吨。至此,北京城六区集中供暖全部采用燃气化,清洁能源发电比例达到100%。
目前,北京已成为全国第一、全世界第二大天然气消费城市,2017年天然气消费量达179.1亿立方米,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比31.8%,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减量发展 产业升级降能耗
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展览馆里,已经退休的电力工程师陈师傅蹲在巨大的航拍北京市城市地图模型上,兴奋地找到了自己家过去和现在的位置。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曾在宣武区牛街地区一间12平方米的平房里住了十几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夏天为应对随时停电,家里常备的大把蜡烛。
很多老北京人都对缺电的那段日子记忆犹新,城区里的企业职工公休时间都不一致,周三崇文、周四宣武、周五西城……那是因为电力供应不足,不得已要分区拉闸限电。
“正坐着电梯就突然停电了,小姑娘都被吓哭了。”京能集团副总经理王永亮回忆,1992年,北京有278天拉闸限电,成为全国缺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许多人家里有冰箱和空调也不敢使。直到1995年,北京地区电网扩容改造完成,才终于告别了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拉闸限电的日子。
频繁拉闸,只因能源供应跟不上经济大发展的步伐。
进入新世纪,压减燃煤的努力,让北京能源消费的“绿色”指数一路上扬,但能源供应压力依然严峻。
2001年至2010年,北京能源消费年均增速达到5.3%,经济年均增速则达到11.7%,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度直逼上世纪90年代。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才能确保城市运行安全,一场结构调整、减量发展的变革在北京启动,高耗能产业首当其冲。
2005年2月20日零时,首钢第一炼钢厂熊熊燃烧了近半个世纪的炉火缓缓熄灭。这场举世瞩目的工业大搬迁,首钢6万员工陆续分流安置。
2006年7月15日,汽笛长鸣,有着47年历史的焦化厂停产,北京彻底告别人工煤气时代。
这两大重点工业企业的搬迁,让北京燃煤消耗量一举压减500多万吨。
疏存量,控增量,北京产业瘦身调整不停步。关停退出散乱污企业和一般制造企业,出台史上最严禁限目录,发布《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高精尖产业的指导意见》……过去两年,本市已累计退出建材、家具、木制品加工、机械制造及加工等一般制造业企业986家。未来三年,北京还要再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000家左右。
西郊门头沟,黑色的煤矿正被绿色的林海替代,随着2020年最后一座煤矿——大台煤矿关闭,北京将彻底告别近千年采煤史。
北京东南方向,花园式厂房云集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为北京高精尖转型的缩影。2017年,这里以占北京0.35%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20%的工业增加值。而在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怀柔科学城的建设引领下,北京产业升级正进入创新驱动的全新阶段。
攻坚克难的产业调整,重塑了能源格局:到2017年,北京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已由2001年的54.1%降至24.1%;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则从2001年的58.9%攀升80.2%,带动全市能源利用效率全国领跑。
最新的北京能源消费示意图上,全市燃煤消耗跨越2005年的历史峰值——3000万吨之后,走出了一条陡峭的下降曲线,到2017年已降至485万吨,仅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5.6%。与此同时,全市各种能源的消费总量保持了低速增长。2011年至2017年,北京以1.7%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7.3%的经济年均增长。
但北京能源调整的持久战远未结束。
根据本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首都能源结构要进一步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兑现202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达到峰值的承诺。
欢迎同行加入“城镇供热微信交流群”;入群先加群主手机微信号:13693698822;千人QQ群:496531941; 加注:姓名和单位名称。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声明:智慧供热网(www.Intelligent-heating.org)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