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31日,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531 新政”)。这一大幅度减少补贴的政策出台后,在业内引发震荡,一批从上轮欧美“双反”危机中走出的企业再陷困境。《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531新政”只是导火索,光伏行业此次震荡的更深层次原因,是行业十几年来累积起的高补贴、高投资、高负债和低核心技术含量的“三高一低”症。如不对症下药,或影响我国光伏行业长远健康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
高补贴引发虚胖
补贴,是光伏行业十几年发展历程绕不开的话题。业内人士称,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补贴政策对迅速壮大光伏行业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补贴“时度效”把控不佳也带来了问题。
江西瑞晶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电池片和组件生产企业,经历了光伏行业十年起伏。公司副总经理陈积华说,我国光伏行业最初是借欧美国家光伏高补贴政策大环境发展起来的,后来又依赖国内光伏上网电价补贴政策的支撑,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等产业链上中下游产能都超过全球的一半,成为全球光伏制造和应用大国。
“双反”导致我国光伏行业陷入第一轮危机,大批企业亏损停产、破产倒闭。为了挽救这一具有产能优势的新兴产业,2013年起我国大规模启动国内应用市场,实施光伏电价补贴,如分布式光伏电站度电补贴0.42元/度。近一两年来随着光伏发电成本下降,补贴标准持续降低,到“531新政”前分布式光伏电站度电补贴下调至0.37元/度。
在补贴政策下,光伏电站投资收益可期。上海超日(九江)太阳能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富平算了笔账:一座1兆瓦的光伏电站投资约350万元,按年发电100万度、标杆电价0.75元/度计算,全额上网年收益为75万元;如一半自用一半上网,年收益88.7万元。“也即五六年就能收回成本,算上财务成本也不超过八年,而光伏电站的寿命是25年。”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袁伟说,按照“531新政”前的成本,投资光伏电站年收益率至少为8%至10%。
光伏电站的高补贴高收益传导到了上游。工信部的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光伏企业盈利水平明显提升,上游硅料、硅片、原辅材以及下游逆变器、电站等环节毛利率最高分别达到45.8%、37.34%、21.8%、33.54%和50%。
高投资导致疯长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高补贴政策刺激下,大量社会资本纷纷涌入光伏行业,盲目投资不仅使行业急剧扩张,也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患。
江西新余是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新余市工信委新能源产业科科长刘小新仍记得2006年至2010年左右光伏高歌猛进的情况:“原料、市场两头在外,但利润实在太大,只要生产出产品就是钱。”
“双反”伤疤还没好,这两年业界内外又在补贴政策刺激下“大跃进”式地扩张。“疯了!不管大厂小厂基本都满负荷生产,一些人租赁厂房设备生产也赚得盆满钵满。”陈积华说,大量投资主要在量的扩张上,而非质的提升。受“双反”影响,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度濒临破产,但从2014年开始又投入5亿多元持续扩产,硅片产能从2000万片扩大到7000万片。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2017年国内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分别为24.2万吨、87GW、68GW、76GW,较上年增幅分别达到24.7%、41.5%、41.2%、39.7%,还有不少在建产能。2012年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为7GW,“十三五”末规划装机容量为105GW,但仅2017年国内光伏装机容量就达53GW,同比增长53.6%,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30GW。
高负债催生风险
与高投资扩张相伴而来的,是光伏行业的高负债率。
在国外和国内市场拉动下,我国光伏行业创造了一个个财富神话。无锡尚德原董事长施正荣用5年时间从一个怀揣几十万美元的海归博士变身中国首富;赛维LDK原董事长彭小峰用2年时间从一个没有名气的企业家登上胡润百富榜;晶科能源从一个乡镇招商企业成长为资产280多亿元的全球最大光伏组件制造商。
神话的背后却是全行业的高负债率。记者调研了解到,昔日的光伏巨头赛维终于在今年完成了重组。在上一轮行业震荡中,这家企业因投资过度、市场变化陷入困境,旗下三家公司综合负债总额高达432.29亿元,负债率分别为234.91%、411.21%和652.58%,其中银行实际债权185.84亿元。在破产重整中,这三家公司一家以1.3亿元、两家以17.95亿元转让,并按此对价清偿所有债务。
记者梳理多家光伏企业财报发现,许多企业的负债动辄上百亿甚至数百亿元,资产负债率超过70%甚至100%。一些业内人士担心,“531新政”后光伏企业的债务问题将凸显,或将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一个隐患。
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说:“为什么企业敢扩张?因为钱大多不是自己的,是银行和股市的。”曾在银行工作的陈积华告诉记者,瑞晶规模不大,总资产10亿多元,但债务也有10亿多元,从2016年起因欠息被银行定为不良信用企业。
大而不强待破局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业委员会原副主任吴达成指出,光伏行业在十几年时间里高速发展,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但“大而不强”的顽疾和创新薄弱的隐忧没有根本性改变。
“光伏行业尤其是产业链中下游技术门槛很低,大家用的都是通用技术,设备高度集成,差别只在管理和工艺提升上。”江西瑞安新能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孙杰博士说,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行业本应是高端技术密集型行业,但我国光伏行业更像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有钱就能干。瑞安公司投资者以前做房地产生意,入行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光伏。
据了解,我国光伏产品以晶体硅电池为主,且主要集中在常规电池环节,产品结构相对单一,在很多方面与国外相比仍存差距,在高端电池工艺及装备、材料方面也仍不足,包括最新的黑硅、钝化发射区背面电池、N型技术等所需的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江西省能源局副局长王峰说:“挣钱太容易,谁还重视技术水平的提升?”
孙杰等业内人士担心,短期内看不到行业重大技术变革,一旦海外出现颠覆性技术,我国光伏行业多年积累的产能优势就会丧失,有可能重新陷入受制于人的境地。
声明:智慧供热网(Intelligent-heating.org)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